宿迁职业技术学院“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

为贯彻国家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迎接经济、文化、科技以及高等教育发展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促进学院事业可持续发展,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按照北京八维信息集团教育发展的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主要成就

1、办学理念更加明确

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内涵建设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适应需求、面向人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以质量求生存,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办学实力不断增强,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内涵建设水平不断提升,办学特色初步显现,社会服务能力明显增强。

2、现代管理体系逐步形成

学院设有董事会、党委会和院务会,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建立完善了《董事会办公会制度》、《党政联席会制度》、《院长办公会制度》、《教职代会制度》等制度。董事会作为决策机构,对学院总体工作进行领导与宏观管理,负责筹集办学经费,审批学院年度经费预、决算。院党委会在学院发挥政治核心作用,领导学院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保障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院务会作为学院行政执行机构,保证学院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院长全面负责学院教育教学和行政管理工作,对董事会负责。

3、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学院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切入点,带动专业建设,推进课程体系、教学方式改革。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要,制定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坚持因材施教,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将人文素质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全过程。针对职业教育特点,加大实践课程比例,以技能竞赛促进技能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课程体系。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优化课程体系,优选教学内容,推进与学分制相配套的课程开发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模式改革。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为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发挥了重要作用。校企合作,共同开发课程,有24 名能工巧匠、技术人员受聘为学院专、兼职教师,承担实践教学任务。

4、专业建设取得成效

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拉动了师资、科研及平台建设。以计算机、建筑工程两大学科门类为主,经管、电子、艺术等学科协调发展。结合地方机电、计算机、建筑、汽车及交通等产业的发展,加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建筑工程技术、工程造价、计算机技术等专业的建设。强化人才引进、培训提高机制,做好高学历、高职称、高水平教师的引进工作,教师队伍素质、结构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得到提高改善。

5、办学条件不断完善

学院现有校舍建筑面积6.91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2.9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705.7 万元,图书14.09万册,建有400米标准塑胶运动场,以及篮球、排球、网球、乒乓球等运动场地。学生宿舍、食堂、教职工公寓等设施齐全。基础设施可以满足现有规模在校生的学习生活需要。学院另规划用地500亩,为后续发展预留了空间。

学院建有实训实习基地、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教学用计算机等,均能满足理论与实践教学的需要。校内实训基地23 个,融教学、实训、职业技能鉴定为一体。学院不断推进校企合作,先后与40多家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0 余个,有效保证学生的实习实训活动。

6、制度建设不断规范

学院健全了教学质量监控保证体系,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行。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成立了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实践教学管理中心、教学督导与评价专家委员会、教学督导室、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采取积极措施,多方吸纳人才,加强管理队伍建设。教育、教学组织机构健全,队伍结构合理,人员素质优良,管理制度完备、规范,执行严格,教学运行平稳有序。制定《教学管理工作条例》等40余项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了教学工作的评价标准、岗位职责、工作程序,注重教学关键环节管理。

7、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学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重视学生核心价值观养成。不断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营造良好育人环境。通过“三风”建设,使全体教职工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思想,做到主动服务、关爱学生、为人师表,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学院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采取有效的学生管理举措取得实效。重视学生工作队伍建设,促进学生工作制度化,定期召开学生管理工作例会和专题研讨会。将学生专题研讨、社会实践、心理素质教育、身体健康教育等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和课程之中。积极支持学生开展社团活动,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组织能力明显提升。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期间,学院事业有了长足的发展,在人才培养工作上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学院的现状距规划目标尚有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学院特色和优势尚不明显

学院没有形成切实可行的特色发展顶层设计和长远规划;学校专业优势与特色不够凸显,没有构建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群,特色专业建设有待进一步提高成效,专业特色亟待培育;学院发展不能完全满足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

2.专业布局与结构不尽合理。

专业结构与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优化,缺乏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专业;专业设置服务面向不够清晰,数量偏多,专业建设成效不够显著;师资队伍建设、实验实训条件建设、课程建设相对薄弱;办学规模偏小,办学效益偏低。

3.师资与团队建设缺乏优势。

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结构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问题。35—45岁的中青年骨干教师所占专任教师比例偏少,青年教师中没有职称的比例偏大;专任教师中副高级以上职称的教师所占比例偏低,专业师资缺乏有影响力的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不够系统;教师教学和实践能力不能完全适应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质量提升,教学团队缺乏明显优势。

(三)学院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机遇

(1) 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为学院创造新机遇。《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等方针的确立,为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健康而长远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2014年6月),六部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为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供了具体思路和政策措施。未来几年,职业教育尤其是民办职业教育必将获得空前的发展机遇,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从江苏省看,“十三五”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发展、建设教育强省、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时期。省“十三五规划”提出,创新发展职业教育,统筹推进校企、产教深度融合,不断增强职业教育与产业结构的契合性。国家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为学院的发展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2)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学院提出新要求。国家经济建设步入新常态,“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思维,对高职院校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这些新发展必将对技术技能型人才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必将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面对新的发展给专业建设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培育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及其比较优势;如何重构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密切产学研合作,培养服务区域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是当前学院要着重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3)八维教育为学院内涵发展注入新活力。八维集团有20年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成功经验,已经成为业内一大品牌。八维集团创新教育模式与运行机制,构建起企业化管理的运作模式,以高薪就业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关注学生未来成长发展的文化模式。依托八维教育已有优势,加强对地方迫切需要的人才培养、智力支撑、科技支持等服务能力建设,将优势融入学院的职业教育,实现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衔接。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强化特色,打造职业教育的新品牌;以特色和品牌专业带动其它专业的发展,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和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2.“十三五”发展面临的新挑战

(1)优质高等教育资源需求,学院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需求更加强烈,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对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学院专业结构的优化和师资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办学思路、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将面临巨大挑战。一大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转型,给高职院校带来的挑战与压力不可低估,高职专科院校之间竞争也日趋激烈,做优做强、创新发展、特色办学才能使学校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

(2)品牌特色建设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学院发展需要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体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办学活力不足; 教师社会服务能力不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力度不够,优势专业特色不明显,缺乏具有竞争力的核心专业;教育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力度亟待加强;教学名师及专业发展领军人物不足,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偏弱,明显制约专业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3)生源减少与结构多元化,促推学院规模内涵发展

学院生源以苏北为主,近年来,由于江苏生源整体下滑,民办高职缺乏竞争力,加之宿迁地处苏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不便,生源逐年锐减,招生成本递增,使学院规模发展、内涵建设均受到制约。生源结构的多元化趋势不断加剧,单招及本地生源比例逐步扩大,高职教育面向对象正在从适龄人口转向所有学习者,学历社会逐步过渡到学习型社会,迫切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二、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学习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和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适应经济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成长成才需要。以“创新教育、引领未来”为使命,以立德树人为根本,通过铸身、铸心、铸魂,使学生人人高效快乐成才;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质量、特色、创新为主线,建设质量优良、特色鲜明、国内一流的民办高职院校; 完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教育模式,使学生具备精湛的专业能力、过硬的外语能力、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加强品牌建设,形成具有区域、行业优势,有特色、实力强、声誉高的信息类品牌专业群。发挥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机制和集团优势,建构具有八维特色的运作模式、教育模式和文化模式;积极推进多元化办学,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教育并举,为区域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多样化社会服务,为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二)发展定位

——总体目标定位: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就业强校”发展战略,做大做强,依法治校,建设江苏省一流,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办学类型定位:适应行业产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重点培养IT行业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高等职业教育。

——办学层次定位:以高职专科教育为主,积极开展多样化继续教育,特别是高薪行业技能培训。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专业类群结构定位:以信息类专业为主导,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软件开发等专业群建设,优化土建、汽车、商管类专业群建设,构建以信息类专业为主导,土建、汽车、商管类专业相协调,以工为主,工、管、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服务面向定位:立足宿迁,面向江苏,辐射全国,服务行业产业、区域经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提供智力支持。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通过“十三五”建设,做大规模,做强实力,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服务行业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依托集团特色和优势,加强内涵建设,推进办学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创新;积极探索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在体制机制上有新的突破;把学校建设成为实力较强,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型、一流高等职业院校。

2、分项目标

——办学规模目标:到2018年,办学规模达到7000人,全日制普通高职突破3000人,其他教育达到4000人;到2020年,办学规模达到10000人,其中普通高职在校生突破4000人,其他各类职业教育、培训教育、继续教育在校生达到6000人。

——办学条件发展目标:重点落实新增500亩土地,建设综合教学楼、体育馆、新实训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园、学生宿舍楼等项目,确保规模扩大之后,生均占地面积、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达标;推进校园信息化建设,网络基础设施、数字化校园平台、教育技术平台、数字化图书馆、安全监控系统建设形成新格局。按照专业建设标准,扩建校内实训中心,依托专业建成理实一体化的实训室,仿真型实训平台,重点专业的实训设备配置水平与技术进步要求相适应,实训课开课率达95%,确保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达到5500元。

——教师队伍建设目标:按照在校学生10000人的办学规模,到2020年,高职教育教师规模按生师比18:1的要求配置,教职工总数达到500人以上,专任教师达到400人。通过政策引导和加强培养力度,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教师达到65%以上;力争在“十三五”末学院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32%左右;通过有计划分期分批引进的方式,优化教师队伍年龄、学历和职称结构。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85%以上,力争专业课教师100%具有“双师素质”,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中,有50%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

——学科专业建设目标:以信息类专业为主导,加强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软件开发等专业群建设,辅以土建、汽车、商管类专业群建设,形成以信息类专业为主导,土建、汽车、商管类专业相协调,以工为主,工、管、艺等多门类协调发展的专业格局。

——人才培养目标: 改革人才培养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建立符合教学规律又有用人单位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估制度,培养高素质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

——校企合作与服务社会目标:构建校企合作新机制,引进一批项目和资金,新建一批校外实习基地,组建一批社会服务团队,为企业员工培训、技术改造、产品研发,企业文化提供服务。利用学院软件开发的优势,开展企业服务,提升办学效益。

——管理体制建设目标: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建立和完善规章制度,规范办学行为,构建平安和谐校园。

(三)发展思路

1.优化结构。汲取八维教育先进的办学理念、文化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育结构与教育资源,实现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教育有机融合与衔接。适应市场需求,优化调整专业结构,形成与市场和产业链相对接、具有学院自身办学优势和特色的专业群结构;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结构,着力在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能力结构、“双师”结构的改善上下功夫。

2.提升质量。以提升质量为主线,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岗位教育相结合,建构与岗位需求对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构筑人人高效快乐成才的教育理念和与之相适应的培养模式、运行机制及制度保障体系。着力打造学生优秀的专业品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发展能力;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学生自主管理,开发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品质和创业精神,强化可持续发展力。

3.培育特色。依托八维教育品牌,充分利用现有办学基础和优势,积极培育特色要素和特色项目。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专业类群和优势特色专业,着力培育专业特色。利用民办高校办学体制机制优势,在推进多元化办学模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生自主管理与职业能力培养、校园文化建设等方面,探索具有鲜明个性的特色。

4.融入文化。把八维面向未来的文化资源和成熟的文化体系,作为核心元素融入学院的培养体系中,发挥其在凝聚队伍、培养人才及各个维度的引领和辐射作用。用八维文化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追求极致的品质和创新精神,把学生的人生发展和职业发展指导贯穿到人才培养全过程。以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为主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操,完善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造梦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学习工作热情,教会学生以怎样的精神品格、方式方法去孕育和实现梦想,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

5.强化管理。建构企业化治理模式,强化目标管理,围绕为企业培养人才这一目标,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及支持该目标所达成的教育模式、运作模式和文化模式。根据需要,实施内部机构改革,强化部门职能,逐步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管理运行机制;建立健全考核评价和奖罚机制,改革收入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强化教学和学生管理,规范教学过程和学生日常管理,保障正常的教学和生活秩序;进一步完善各项内部管理规章制度,为教学、管理、发展和提高学院的育人水平提供科学、规范的制度保障。

三、主要任务和具体举措

十三五”时期,要实施“质量立校、特色兴校、创新强校”发展战略,坚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提高质量,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做大做强,创新创业,走内涵式发展之路。

(一)以就业为先导,提升人才培养品质

1.主要任务

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构建完善的教育质量、就业质量保证体系和与之相适应的就业组织体系,完善就业创业一体化服务机制;实现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强、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创业率不断提升的目标。学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达到98%以上;以2015年为基数,毕业生薪资年均递增20%以上,2018年达到月均6000元,2020年达到月均8000元以上。

2.具体举措

(1)精准目标定位,“三位一体”培养人才

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设计上,通过对未来目标岗位和岗位群的精准定位,以及对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的精准定位,使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和培养路径,既能适应现代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也更加切合学生成长实际。

在保证专业培养规格基础上,强化通识教育与岗位教育,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岗位教育“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加强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在夯实学生必要基础的同时,使学生掌握知识、技术的逻辑关联与规律方法,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精练技术技能课程,强化实习实训课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2)强调综合素质,打造可持续发展力

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一理念出发,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校企合一的就业体系和科学严格的管理体系。更加强调技能型人才的综合素质,强调具备良好的技术技能素养,具有良好的学习能力,概念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着力培养所应具备的“关键能力”,打造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力,使学生成为专门领域的技术技能型精英。

从社会需求的实际出发,通过产教融合、产学结合,实现从培养一般的操作技能型人才到培养复合型、精英型技术技能人才跨越。培养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精湛专业能力、过硬外语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高薪就业破局,不断提升就业质量

就业导向是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设计的基本出发点,高薪就业是体现就业质量的核心要素。“以高薪就业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标准”,所学专业与当前市场最热门、最高端的行业岗位接轨;以优质的教育“产品”服务好企业客户,培养企业急需人才,满足企业需求,实现高薪就业。将就业能力训练贯穿教学的始终,学生进入专业高级和实习实训阶段后,进行专门的就业指导,并按企业标准考核比较完整的项目操作,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切实保证高就业率。

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课教师和实训指导教师为主体,构建专业化就业指导团队和创业导师团队。学院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就业创业展开,健全院系两级就业创业机构,学院设置就业指导中心,各二级学院均设立就业部,负责就业创业能力提升,就业渠道拓展,就业能力训练,就业数据跟踪,就业薪资统计、监督等,确保毕业生就业目标的有效落实。

(二)聚焦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1.主要任务

依托集团优势,面向市场需求,调整优化专业布局与专业结构;按省级品牌专业标准建设2-3个品牌专业,争取跨入省级品牌专业行列,建设3-4个院级品牌专业;依据岗位需求,重新定位专业培养目标,改革与重构各专业课程体系,全面强化学生的综合能力、专业能力和岗位实践能力。发挥体制优势,推进多元办学,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衔接;创新教育理念,不断挖掘学生潜力,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人人高效快乐成才。结合区域经济发展、企业、行业需求与我院实际,各专业全面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系统性的专业课程开发。大力加强视频公开课课程开发,到2020年力争建成省级视频公开课课程2—3门,院级视频公开课15门左右,围绕视频公开课程进行教材建设。

(1)依托集团优势,构建特色专业类群

主动适应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迅猛发展的大趋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依托集团在IT领域的专业优势,构建以互联网、云计算为核心,面向信息产业的专业群。对接行业和岗位设置专业和专业方向,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逐步形成学院的专业优势和品牌专业类群,实现学院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融合,为集团直接服务于地方发展搭建平台。

根据江苏省、宿迁市“十三五”规划和行业人才需求,学院在调整优化已有的土建、会计及汽车类专业的同时,通过增设互联网技术、云计算、移动通信、软件技术、物联网技术、网络营销,以及与新型文化产业、现代服务业紧密联系的专业和专业方向,实现与地方、产业和企业相对接。

(2)基于岗位要求,优化重构课程体系

基于高薪就业和岗位要求,遵循“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岗位要求为标准、以高薪就业为目标”的原则,确定各个专业方向中薪资待遇较好、最具发展潜力与空间的工作岗位,以工作岗位要求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标准为课程体系的总目标。按着目标要求,优化与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各专业课程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专业高级课程和实训课程构成。通识教育课程重点提高学生综合知识素养,打造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基础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通用能力;专业课程、高级专业课程重点提高学生的专业核心能力;实训课程重点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岗位应用能力。

(3)创新实训环节,着力提升职业能力

从企业用人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产学研优势,在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采取实际或模拟企业项目实训方式,通过精心挑选与大中型企业项目相对接的实际或模拟项目,让学生置身职场环境,把控前沿技术、前沿设计、成熟的项目运作流程与项目服务,通过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较为丰富的项目经验,提高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提升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以实训工作室为平台,让学生通过项目实践,开发实战项目,打造与企业直接接轨的技术技能水平,全面强化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迁移和知识拓展能力。实训工作室采用企业管理方式,以企业员工所应具备的个人修养和职业素养要求学生,帮助学生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4)创新教育理念,人人高效快乐成才

践行“人人高效快乐成才”的办学理念,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不断挖掘学生潜力,实现自我超越,人人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优秀人才。实施“强化、专注、激励”的教学效率原则和“单科阶段精进”的教学模式,通过方法突破实现高效成才。不断激发学生内在潜力与学习动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强调学生的价值诉求,激发学生成就动机,在学习中产生成就感,在成功中体会快乐,增强信心和兴趣,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快乐成才。

强化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点拨、设疑解惑,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全过程,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创新教育方法,实现课堂游戏化、自主化、迭代化,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建立学习小组,实施PK通关,学院、阶段、班组相互竞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文明意识。

(5)发挥体制优势,推进多元办学

发挥民办高校自身的体制机制优势,推行市场化和多元化的办学模式。依托八维教育优势,加强对地方迫切需要的人才培养、智力支撑、科技支持等服务能力建设,将集团优势与学院的职业教育有机结合,学历教育、继续教育与培训教育相衔接,打造职业教育的新品牌;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显著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

(6)深化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行业产业需求为依据,按照教学服务就业的要求,坚持“学基础、强能力、重应用”原则,明晰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突出能力,强化实践,培养学生基本技能、专业技能、综合应用与创新能力。加大推进“双证书制度”的力度,帮助学生获取职业资格证书,切实增强学生职业竞争能力。 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内各级各类科技技能、职业技能竞赛并获取奖项。

——课程改革。适应经济发展、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需要,建立专业教学标准和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以实用型本科院校课程建设为标准,推进课程改革。调整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比例,理论课程够用管用,加大实践课程比重;引入企业技术标准,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专业课程,构建以能力为主线、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开设“课程超市”,启动双语教学,提高育人功能。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

——教学方法、手段改革。融“教、学、做”为一体,改革创新教学方法,探索“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理实一体”的课程教学模式,采取以项目为基本教学单元,以技能培养的具体工作行为方式组织教学过程,推行“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方法。支持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与应用。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

——教学评估改革。强化质量意识,加强质量管理体系建设,重视过程监控,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吸收用人单位参与教学质量评价,逐步完善以学校为核心、社会参与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注重考核评价方式改革,注重 “基础知识+专业技能+综合与创新能力”的多元化考核机制,注重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在评估过程中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双证书”获取率与获取质量、职业素质养成、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顶岗实习落实情况以及教学团队建设等方面作为重要考核指标。

(三)优化成长环境,扎实做好团队建设

1.主要任务

建立健全与现代职业教育相适应的教师管理制度体系,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教师数量达400人左右,专职教师达到教师数量的75%左右。其中高职师生比控制在1:18以内,研究生学历(学位)的达到65%以上、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达到32%、专任教师中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达到85%以上,专业课教师100%具有“双师素质”,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中,有50%具备“双师型”教师的资格。按省级标准建设优秀教学团队1-2个,建设院级优秀教学团队3-4个。

2.主要举措

(1)优化整合队伍,建设新型优秀团队

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精英人才,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领导团队、管理团队和师资团队。根据学院发展规模和专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加强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和教学团队建设,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教师队伍。建立名师培养机制,有针对性的遴选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教学名师和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争取更多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为学院发展积蓄人才。以师资团队建设为重点,着力加强教学和管理队伍建设,充实和加强教学一线和管理一线的骨干队伍。

按专业组建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双师”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专业教学团队,每个专业群至少培养2-3名专业带头人、3-5名骨干教师,聘请2-4名行业企业的技术骨干或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加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建立兼职教师队伍数据库,完善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将兼职教师纳入学院师资队伍建设计划。

(2)围绕专业建设,抓好教师团队建设

教师团队建设适应学院专业布局结构的调整,专业方向、培养目标规格、教育模式创新升级的要求,专业教学团队建设在重视教师的学位、职称、“双师”素质结构的同时,重点考察教师的行业气质、前沿视野、解决企业行业核心技术问题的能力,与人沟通和组织管理能力,并把其视为培养精英型技术技能人才的师资所必须具备的特质。

以项目实践和专业核心课程为重点,花大气力从相关行业、企业或高校引进既有工作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理论基础的教学、技术骨干或项目负责人(经理)充实教学团队骨干队伍;建立导师工作室并实行企业化管理,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完善激励考核制度和优胜劣汰的动态管理机制,有效发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核心骨干作用,切实保证教学团队的相对稳定和素质提升。

(3)更新教育理念,提升教师教学能力

建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开展教师专业技能、实践教学、信息技术应用和教学研究能力提升培训,鼓励教师进行教改,开展校内外交流,迅速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业务素质。加强教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的更新,完善教师考核的形式、内容和评价方式;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强、实践能力强、科研能力强的优秀中青年教师作为江苏省“青蓝工程”培养对象,争取更多优秀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形成梯队,为学院未来发展积蓄人才。

采取措施抓好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用制度规范各系对教师任课资格和教学能力的审查,选聘好每门课程的教师。加强新教师执教环节的训练,包括研讨教学大纲、教案,模拟课堂、开展教学交流,研究教学方法等。通过说课、微视频、慕课、翻转课堂等方式和手段,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强化学院、系、教研室三级教学研究,明确分工,各有侧重,提高教学研究的效能。

(四)建设特色文化,构建和谐育人环境

1.主要任务

把八维面向未来的文化资源和成熟的文化体系,作为核心元素融入学院工作体系中,发挥其在凝聚队伍、培养人才及各个维度的引领和辐射作用。以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为主线,搭建组建制平台,培养学生具有意志坚定、能力出众、素质优良的人才特质;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实行学生自主管理、自我约束、自行激励、自动完善。通过铸身、铸心、铸魂,培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湛专业能力,有社会担当和持续发展力的高素质人才。

2.主要举措

(1)建构特色文化 铸造技术技能英才

“快乐、新生、奉献”的核心价值观,“潜力无限、感恩奉献、正确归因、内方外圆”的行为理念,是八维文化的价值追求和成功标准,体现了八维治学的核心思想。立足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突出文化优势、卓越文化追求,将文化注入学院的办学理念、人才培养、运行管理和特色建设,引领学院的价值追求和行为导向。

把文化作为核心元素融入人才培养中,通过铸身、铸心、铸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和爱国主义情操;完善学生的思维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精湛专业能力,具有高度责任感和坚定信仰,在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同时,有社会担当和持续发展力的创新型人才。不断强化学生素质与能力,开发和训练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品质,形成对人才培养的有力支撑。

(2)强化自主管理,文化引领学生发展

以学生自我管理教育为主线,搭建组建制平台,发挥学生组织与个人在自我管理教育中的作用,使每个学生既是管理对象,又是管理主体,成为班级、学院、学校的主人,从而强化学生的归属感和学习工作热情,提升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

通过文化引领,打造学生“快乐新生、感恩奉献、正确归因”的文化品位;通过文化素质教育,学会如何具有管理思想的能力;通过真实的管理对象,学会处理各种关系;通过完整的管理过程,让学生进行达成目标的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全程实践;通过全面的管理反馈,形成管理闭环。使学生学会如何领导团队、达成目标;提升学生的目标管理能力、制度管理能力、文化管理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五)创新治理模式,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1.主要任务

将现代企业制度引入学院管理系统,将企业化管理机制引入教育体系,着力完善内部治理结构,构建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符合学院发展实际的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学院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水平。围绕培养人才的核心任务目标,建立更加规范的管理体系,更具活力的绩效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客户意识,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水平;紧紧围绕师生切身需求,优化改善办学条件,强化后勤服务保障,打造美丽、智慧、文明校园,不断提升全院师生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2.主要举措

(1)引入企业运作模式,完善学院治理结构

企业化治理的核心特点是围绕目标建构理念、制度和模式。围绕培养人才,为学生搭建通往企业桥梁的目标,建构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理念及实现目标所需达成的教育模式、运作模式和文化模式。

完善学院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治理能力。发挥董事会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其决策的科学性、有效性;发挥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确保其监督保证的有效开展;坚持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确保其依法依规行使管理权;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形成民主管理、监督的有效机制;扩大系部管理自主权,突出系部的主体地位,实现管理重心下移。

(2)构建现代大学制度,提升工作效率效能

进一步推进学院章程建设,理顺和完善促进学院发展的制度体系。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教职工管理体系,规范教职工的工作行为,规范各项工作的工作流程与工作标准,不断提升工作效率与工作质量。通过建立绩效考核机制,充分调动部门和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每个岗位的员工都围绕其核心工作目标、关键绩效考核指标开展工作,推动学院工作的规范化建设,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学院发展。

(3)增强师生幸福指数,着力打造产品特质

建立薪酬与办学效益联动机制,完善体现职业院校办学和管理特点的绩效工资制和考核机制,实现到2020年人均年收入比2015年翻一番,使年人均收益保持在全省民办高校中较高水平。加强对教职工的人文关怀,启动教职工终身聘任制度,对于连续在学院工作一定年限的教职工,签署到退休年限的终身聘任制合同,以增加教职工的归属感。积极稳妥地做好对优秀学生的奖助,对贫困学生的资助,坚决履行“决不让一名学生因为家庭困难而辍学”的承诺。

(4)加强党建思政工作,建设智慧文明校园

积极探索民办高校党建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治核心和保证监督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文明教育,增强社会责任感。发挥群团、社团组织的作用,完善学生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的机制。积极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咨询工作,促进学生的健康、快乐的学习生活。开展“智慧文明校园”建设,营造师生健康生活工作学习的良好环境。

(5)高度重视安全问题,加强平安校园建设。

——实现学院无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事件、重大群体性事件、重特大治安和刑事案件、重特大安全责任事故发生的目标,师生安全感不断提高。

——开展“平安校园”建设,加强领导,落实学校安全稳定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严格实行安全稳定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逐级签订了安全责任状,层层落实责任,建立“校园110”接处警制度和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做到快速、果断、有力地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加强教育和防范。开展以“防火、防盗、防斗殴、防诈骗、防传销、防事故”为主要内容的宣传教育等活动,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师生心中。加强保卫,严格门卫制度,落实值班、巡逻制度,建立“警校”联防制度,维护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加强排查,消除各类安全隐患,营造师生健康生活工作的良好环境。

(六)紧跟时代脚步,推进创新创业教育

——明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按照需求导向,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探索创业就业导向的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调整新机制,探索建立校企、校地、校所协同育人新机制,探索建立跨院系、跨学科、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设置合理的创新创业学分,为有意愿有潜质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实施弹性学制,允许保留学籍休学创新创业。

——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开发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必修课选修课,实现“进计划、进教材、进课堂”。

——强化创新创业实践,促进实验教学平台共享。到2016年,建成创业孵化基地和小微企业创业基地。到2017年,建好10个大学生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到2020年,建成大学生创业园。

——落实扶持和服务措施,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安排专项资金,吸纳社会资金,做好学生创业指导服务。加强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聘请各行各业优秀人才,担任专业课、创新创业课授课或指导教师。制定奖励办法,组织和鼓励师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领导保障

学院成立“十三五”发展规划工作领导小组,由董事长、院长为正副组长,全面领导实施规划各项任务。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营造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确保学院发展方向正确,步骤稳妥,措施有效,工作落实。各职能部门和各系,根据职能划分,分解任务,有计划地抓好落实。

(二)发展经费保障

落实本规划及相关项目建设经费,以学院自筹资金为主,争取政府扶持专项资金,引进企业共建资金,确保发展投入到位。为了保障财务安全运行,学院将全面规范财务管理,加强预算管理,严格控制经费超支;加强收费管理,规范学院收费行为和收费资金的使用;完善经费使用的内部控制和内部稽核制度,增强资金运作及防范风险能力;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强化重大建设项目和经费使用全过程的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节约、有效;突出教学中心地位,实现经费投入优先和合理比例。

(三) 规章制度保障

坚持以《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关于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决定》等法律法规、政策文件为依据,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学院的规章制度。在原有基础上进行整合、修订,清理陈旧落后的规章制度,形成科学规范的现代民办高校制度体系。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标准,严格考核,树立制度的权威性,形成制度执行的长效机制。

(四)思想政治工作保障

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功能、调节功能、凝聚功能,转化功能、导向功能,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典型示范、沟通对话、文化熏陶、实践养成等,强化中国梦的宣传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弘扬正能量,妥善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维护好、发展好,引导广大师生正确认识、对待和处理个人与学校、局部与整体、当前与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增强对学校的认同感,将广大师生的心与力凝聚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团队精神和集体力量,为实现“十三五”规划而不懈地拼搏与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