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在全市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推进会上的讲话

缪 瑞 林
(2011年9月5日)
 
同志们:
在教师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市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推进会。首先,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在座的各位并通过你们向全市广大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向长期坚守在教育教学一线的广大教师表示崇高的敬意!
去年9月15日,市委、市政府专题召开了全市教育工作会议,对今后一个时期教育现代化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并出台了《宿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时隔一年,今天再次召开会议,充分体现出市委、市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表明了教育工作在全市发展大局中重要地位。这次会议目的很明确,就是围绕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目标,对照《规划纲要》进度要求,客观总结成绩,认真查找不足,深入剖析原因,积极研究对策,以改革创新的举措进一步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努力办好人民群众满意的教育。刚才,蓝市长对全市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情况作了全面回顾总结,对下一步工作作了具体安排,我完全赞同,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再简要强调五点意见。
一、准确把握进一步推进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事业发展,坚持改革创新,加大投入力度,全市教育事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为满足人民群众教育需求、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积累了发展中地区办大教育、办强教育、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宝贵经验。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始终把加大投入作为根本。即使在财力比较困难、各方面投入都很匮乏的情况下,我们也始终坚持优先保障教育投入、逐年增加教育经费,“十一五”期间教育经费总投入达125.9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24.3%,年均增长31.6%,有力地推动了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其次,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灵魂。积极深化办学体制、人事制度、教育教学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有力地破解了教育发展的瓶颈制约,教育体制更加健全,发展后劲明显增强。第三,始终把均衡发展作为关键。既采取学校结对、教师交流等方式来解决区域、城乡、校际间均衡发展的问题,也努力推动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在满足群众多样化教育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第四,始终把教育质量作为生命。积极更新办学理念,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着力推动教育由数量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规模效应向品牌效应转变、由“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转变,全市教育教学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应该说,成绩来之不易,经验弥足珍贵,需要我们继续坚持和发扬。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教育快速发展与教育投入不足的矛盾依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不多,名生、名师、名校的占有率偏低;教育发展还不均衡,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学段之间存在较大差距;教师队伍结构还不够合理,激励机制尚未有效建立;民办教育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完善和扶持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客观因素的制约,也有主观努力的不足,是我们下一步需要着力解决的重点。希望各地、各部门充分认识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大意义,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创新工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推动《规划纲要》深入实施,促进教育加快发展,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二、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方针
优先发展教育是党和国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推动教育科学发展的前提条件,也是当前之需、长远之需。各地、各部门要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强化责任,加大投入,落实措施,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要落实优先发展的领导责任。始终把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作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健全完善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领导体制、决策机制、考核机制和问责机制,切实做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各级党政主要负责同志作为推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第一责任人,既要加强对教育宏观决策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以科学的制度设计和政策安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教育优先发展,又要及时会办解决教育改革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以有效的组织实施保障教育优先发展。要加大问责力度,健全教育约谈问责制度,规范完善问责范围、内容、程序和方式,坚决做到有责必问、问必有果、有错必纠,确保教育优先发展的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二要落实优先发展的投入机制。建立健全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机制,不断增加教育投入,确保财政教育支出增长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财政教育支出占一般预算支出比例高于省里核定的比例、全社会教育投入增长高于GDP增长。进一步调整投入的支出结构,推动教育经费向义务教育倾斜、向提升教育内涵倾斜、向提高师资素质倾斜、向维护教育公平倾斜。建立健全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完善学校债务化解和债务风险控制机制,逐步化解非义务教育学校债务。加大对民办教育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以奖代投”机制,促进民办教育良性发展。完善社会力量投资办教育的体制机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民营资本投向教育事业发展,进一步巩固和优化政府投入为主导、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三要落实优先发展的政策措施。去年,我们出台了《规划纲要》,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思想,科学规划了教育现代化建设的美好蓝图。今天,又专门制定下发了《关于推进全市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配套了一系列激励教育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应该说,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都已经明确,关键在于落实。各地、各部门和各类学校要切实抓好相关政策的学习宣传和组织实施工作,准确把握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部署和战略任务,对目标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单位、责任主体,确保各项政策顺利实施和有效落实。要坚持从实际出发,把政策落实与“十二五”规划、年度计划紧密衔接起来,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细化政策内容、健全政策体系,分阶段、分步骤地推动落实。始终保持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创造性地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
三、着力提高教育内涵发展水平
加快教育内涵建设、实现教育精明增长是教育现代化的不懈追求。要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大力推进教育内涵发展,更好地推动教育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由规模效益向品牌效应转变。  
一要完善提升现代教育体系。学前教育要突出“普及提高”,大力创建省级优质幼儿园,积极培育示范性幼托一体园,健全完善各类早教机构和网络。义务教育要突出“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改革发展示范区创建步伐,大力推进区域教育一体化。高中教育要突出“优质特色”,大力实施“优生优培”、“特生特教”工程,努力形成多渠道升学、多样化成长的办学模式。职业教育要突出“品牌发展”,积极探索政校企合作、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建立职普沟通协调发展新机制,打响“职教名城”品牌。高等教育要突出“加快发展”,坚持外引与内培并举,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社会教育要突出“共享发展”,推进职成教沟通、职社教沟通、培训中心与企业沟通,实现企业职工教育、农村农民教育、城市居民教育“三教”统筹。
二要加快建设品牌特色学校。围绕“苏北最前列,江苏不落后”的目标定位,集中力量办成一批在苏北乃至全省具有一定影响的学校品牌和学科品牌,增强对优质生源的吸引力,提升宿迁教育的整体竞争力。深入实施学校自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战略,鼓励学校依据自身情况和发展定位,制订主动发展规划,开展品牌特色打造,促进学校个性化、多元化、品牌化发展,不断提高优质学校、特色学校占比和吸纳率。各级各类学校要强化品牌意识,坚持把学校有特色、教师有特点、学生有特长作为办学追求,积极探索特色学校创建工作,对特色选择、师资打造、活动开展、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课题支撑等诸多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努力使“千校一面”走向“一校一品”。
三要着力锻造一流教师队伍。按照“理念为先、德能并重、研培一体、形式多样”的要求,深入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结对帮扶活动,不断完善教师培训长效机制,促进师德水平提高和专业能力提升。严把教师“入口”关,继续完善教师公开招考制度,从源头上提升教师整体素质。大力实施聘请名家、挂钩名校、结对名师“三名计划”,加快引进一批教育名师、特级教师和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紧缺型人才。更加突出校长在学校发展中的灵魂作用,推行校长任职资格制度,完善校干选拔任用机制,着力培养一支具有先进教育理念、高超管理艺术、强烈责任感和事业心的校干队伍。积极开展师德师风评议评比活动,引导广大教师坚守崇高师德,秉持严格师道,练就高超师艺,努力成为受学生爱戴、让人民满意的好教师。
四、创新教育发展之路
改革创新始终是宿迁各项事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动力源泉。要围绕加快发展、提高质量、增强活力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的各项改革,加快构建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要创新教育发展机制。按照“优化公办、提升民办、引进外办、鼓励联办”的思路,深入推进教育制度改革,不断健全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办学体制。始终把民办教育摆在重要位置,加强规范引导,优化发展环境,鼓励和引导民办学校采取办学权转让、合并兼并、组建教育集团等方式,整合教学资源,提升办学水平。进一步加大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力度,广泛吸引知名学校来宿迁设立分校或开展合作办学,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积极探索集团化办学的新路子,加快建立分校式、结对式、联谊式教育共同体,采取“名校+弱校、名校+新校、名校+友校”等方式组建教育集团,不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加快组建宿迁市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集团,加强资源整合,优化专业设置,引领各类职业学校形成特色发展、差别竞争、资源共享的新格局。
二要创新教育管理机制。按照“政府统筹、分级负责、职责明晰、分类管理”的要求,进一步规范各级政府对教育的统筹管理职责,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形成政事分开、权责明确、统筹协调、规范有序的教育管理体制。要加快建立现代学校制度,努力克服学校行政化倾向,倡导教育家办学,打造更多“校长潜心办学、教师爱生善教、学生全面发展、校园充满生机”的有特色高水平学校。按照“干部不任命搞竞争、教师不调配进市场、分配不平均论贡献”的思路,健全完善教干竞选制、全员聘任制、绩效工资制,努力形成教干能上能下、教师能进能出、待遇能高能低的良性循环。尤其要坚持多劳多得、优教优酬的原则,真正把待遇向一线教师、向骨干教师、向实绩突出的教师倾斜,使绩效工资真正发挥激励作用。
三要创新教育评价机制。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多元评价机制,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估办法,着力构建你追我赶、竞相发展的良性格局。牢固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既要改变单纯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的评价方式,积极探索构建以合格率、完成率和学生综合素质为主要指标的质量评估体系,也要强化让更多的宿迁孩子迈进清华、北大等一流高校大门的目标责任,更好地推动学校由生源竞争向质量竞争、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建立健全教育质量监测体系,完善督政、督教、督学并重的教育督导工作制度,强化发展性、阶段性、形成性评价,力促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的“双提升”。积极开展“开门评教”活动,通过学生评教师以正教风、教师评校长以正作风、家长评学校以正校风、社会评教育以正行风,达到以评促教、以评促优、以评促进的目的。
五、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
教育公平是人生公平的起点、社会公平的基础,也是构建和谐教育、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要把促进公平作为基本教育政策,始终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在做大教育“蛋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分好“蛋糕”,努力使全社会每个成员都能公平享有受教育的机会,都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自己的命运。
一要以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把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城乡学校统一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办学标准、统一办学经费,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向城郊和农村延伸,不断缩小城乡的教育发展差距,让更多的农村孩子接受到高质量的教育鼓励优秀教师和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对长期在农村任教的教师在工资、职称、评优等方面给予倾斜政策。大力实施对口帮扶机制,促进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之间形成稳定的共建机制,建立同一教育区域教师互聘、资源共享、不同教育区域沟通衔接的机制,着力构建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二要以扶贫助学保障教育公平。进一步健全各类教育助学体系,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逐步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和城镇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予以资助,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好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国家资助制度,扩大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助学金、奖学金规模和覆盖范围,健全中职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让国家资助政策惠及更多学生,努力做到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去学习机会。妥善解决流动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农村留守儿童和残疾儿童等特殊群体孩子的上学问题,让他们在同一片蓝天下快乐成长。
三要以规则公平维护教育公平。坚持起点公平,严格实行义务教育学校按施教区免试就近入学制度,规范各级各类学校招生行为,确保入学机会均等。坚持过程公平,严禁设立重点班、快慢班等违规和变相违规行为,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努力让每个学生在不同阶段都得到充分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机会公平,积极稳妥地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提高招生录取工作的科学性和公信力。坚持用规范管理维护教育公平,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和依法治校,坚决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积极推进教育政务公开和校务公开,大力实施学校招生、收费、就业“阳光工程”,以教育的透明度提升群众对教育的满意度。
推动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各地、各部门要始终把教育改革与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确保认识到位、措施到位、责任到位。各级领导干部要更加重视教育,主动关心教育,深入研究教育,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要充分调动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育的积极性,鼓励更多的社会群体关心教育、捐资教育、参与教育,凝聚推动教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要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教育战线的最新成果和支持教育发展的先进典型,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和优秀教育工作者,努力营造重视教育、支持教育、崇尚教育的社会氛围。要深入开展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加快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加强校园和周边环境治安综合治理,努力创造安全稳定的教育环境。
同志们,教育承载着宿迁发展的希望,肩负着人民群众的期盼。我们一定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再接再厉,奋发有为,以改革创新的举措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为早日实现教育基本现代化、推进宿迁发展实现更大突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